清华大学周燕珉:医养结合养老设施设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020-12-03 17:2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经联养老产业顾问周燕珉
277

11月29日,由中国康复医学会主办、中国康复学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20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养结合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从建筑学角度讲解了医养结合养老设施与医疗设施建筑设计中的差异。


周燕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全经联养老产业顾问


周燕珉表示,养老设施提供的“照料服务”与医疗设施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不同,它以老人愉快生活为照料目的,提供的是“生活照料”,更加注重营造设施内的居家氛围。她认为,目前医养结合养老设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四个方面:

一是养老和医疗两个领域互相缺乏理解。养老院办医院“缺乏对医疗的认识”,导致项目定位过高、规模过大、不具备运营的能力和条件;医院办养老院“用办医院的思路做养老”,出现以对待患者的思维对待老人的情况。

二是规模过大,浪费资源设施建设时空间、功能贪大求全,但实际运营中使用的频率很低,基本的照明和空调采暖费用都成为巨大负担;或是中小型设施中过量设计诊室,但实际运营中同时坐诊的医生很少,浪费空间。

三是采用医疗化的设计风格将“医养结合养老设施”等同于“护理院”,采用医疗化的设计标准和装修风格,但其实二者存在较多差异。

四是缺乏针对老人特殊需求的考虑比如设施中配备大型、固定的X光等检验设备,但由于老人行动不便,很难随时使用设备,应该考虑老人的身体状况,适量使用便携型设备。


她还指出,针对老人的医疗康复空间设计应遵循四个原则:

1、将康复空间日常化使室外环境和建筑空间都可以成为康复治疗的空间和工具;

2、应用“安全有障碍”的空间设计理念设置“有障碍”的康复空间,在安全前提下,让老人进行适应性训练,帮助他们恢复或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

3、将康复融入游戏中让老人更加积极地面对康复治疗,而建筑设计中也要为相应的设备预留出空间;

4、提倡回归社会环境的理念充分利用设施周边的配套环境,带动老人融入社会生活。


她提出,康复空间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回归康养的本质——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老人依靠自身力量战胜困难、提高日常生活和行为能力、增强感官刺激(五感)、合理的康复激励等方式方法,帮助老人自立,回归家庭和社会,度过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周燕珉最后强调,医养结合养老设施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避免以办医院的方法做养老,而是努力为老人创造家的感觉。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昵称:
内容: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