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瑶君:用竹纤维科技造福荒漠地区

2022-05-18 17:53 全经联
143

图片

【编者按】如何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价值化,如何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全经联发挥幸福产业生态的优势,将科技创新成果与会员企业的一次孵化和全经联的二次加速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闭环和价值闭环的全新道路。本专题将以竹纤维高分子科技为案例,分三期介绍全经联是如何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和价值化的。本文为第一期。


5月中上旬,全经联农业科技孵化器科学家、竹类病虫防控与资源开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杨瑶君教授,带领团队前往四川阿坝州红原县试验田验收全经联幸福产业IP——竹纤维高分子科技的应用试验成果,惊喜地见证了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石沙地上成功培育出食药同源的新鲜竹纤维菊苣菜。


图片


红原县是阿坝州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高寒纯牧区县。两年前,杨瑶君教授带领团队在红原县试验田播种下了竹纤维菊苣菜。如今,看到这批菊苣菜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成功越冬两年并且长势良好,杨教授深感欣慰。而这喜人的成果来源于多年来对科研的坚守和对价值的探索。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下滑动查看


红原试验基地竹纤维菊苣菜长势良好


图片

图片

竹纤维科技造福荒漠化地区

杨瑶君教授从事竹生物技术研究多年。刚开始,杨教授从事的是水稻研究,后来改行研究同是禾本科的竹子的病虫防控。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延伸,杨教授团队成功申报并于2015年正式成立了竹类病虫防控与资源开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在竹纤维的资源化利用上持续探索和突破。

图片


竹纤维保水能力、再生能力都很强,同时又是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如果把竹纤维高分子技术和微生物结合形成共生体,在沙漠里既可以解决保水问题,又可以解决环保肥料问题;如果和牧草结合,就能让不长草的地方长出草来;如果跟高度耐寒的植物结合,就能给在高寒地区的应用带来更多可能性。


图片

高吸水竹纤维


图片

竹菌共生微生态体系

而竹纤维菊苣菜就使得这一科研成果从平原走向高原,为高原荒漠化地区很多问题带来解决方案:


第一,食药同源。一方面解决了高原地区吃菜问题,无农药无污染,一次播种可生长5-8年,大大降低了成本,真正是老百姓吃得起的有机零农残蔬菜;同时菊苣菜可以降尿酸,针对高寒地区多发的痛风等疾病,还有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

第二,荒漠变草原。植物根系深扎,土壤有机质增加,形成良性循环。与荒漠化治理相结合,生态效益大大提高。

第三,产业化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竹纤维菊苣菜利用科技生成物质资源,这一成果如果能够得到产业化有效利用,未来还可能为地方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坚守初心 创造价值

能将竹纤维高分子科技的应用与高原及荒漠化地区环境、生态治理等相结合,有一部分源于杨教授的高原情结。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四川阿坝州农科所从事青稞的研究,一做就是11年。11年间,他每天奔走于高原藏区,深切感受到高原地区的艰苦,以及当地环境给人生活、健康带来的影响。他深知,高原地区更需要药品和蔬菜。而这段工作经历也给今天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图片

竹纤维技术应用于荒漠化治理

图片

图片

使用竹纤维技术培育菊苣菜

“我也时常思考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后来觉得我有两个使命,第一是我的团队需要我带头往前冲;第二是我认为人生的意义还是要吃苦奉献,我不想五十来岁就躺平。能把荒漠变草原,把缺菜的高原变成菜园子,再苦再累也觉得有很大安慰。”

图片

杨教授与团队在试验田工作(右一为杨瑶君教授

如今,每次杨教授和团队成员们进入高原地区工作,仍要面临严苛环境和艰苦条件带来的高原反应等困难,但因为能够坚守使命和初心,他们在竹纤维事业上还在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实现突破。


全经联生态加速科技产业化价值化

在杨教授看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第一,要有一群有使命感、肯吃苦的人真正沉下心来做实事,无论是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还是运营人员,所有参与者都有坚定的的使命感,这项事业才能走得更远;第二,要有资本的助力和推动,以及社会、政府、企业家、大众的多方支持。

杨教授认为,在全经联生态中恰恰具备这样的土壤。依托全经联幸福产业生态,能够调动起政府、企业家、科研、社会等多重资源,形成庞大的力量,使得像竹纤维高分子科技这样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快实现产业化应用,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图片

全经联团队与杨教授做项目研讨(左一为杨瑶君教授)

图片

全经联农业科技孵化器成立(右一为杨瑶君教授

(以上内容根据杨瑶君教授专访整理)


图片


昵称:
内容: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